[img]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1488/wps1.jpg[/img]
立足语文课堂 弘扬传统文化 ·
湖北麻城 陈昌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突出优势,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更是我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教育部2014年颁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有序推进,创立融爱国、处世、修身于一体的传统文化育人体系,重塑民族精神和道德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自《纲要》发布以来,各地各学校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上看,当前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教师对“为什么”“教什么”“怎么教”尚缺乏清晰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教育价值定位不明确。有些学校对“为什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理解不够深入,仍以应试教育为导向;二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有的老师对传统文化“教什么”认识不到位,采用行政推进或自编读本,照本宣科;由于缺乏顶层规划,教学各自为战,课内与课外无法衔接,呈现“随意性”“碎片化”现象;三是教育方式单一。有些学校灌输式进行知识讲解,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学生片面机械化记忆与背诵,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系统认识,造成了学生逆反心里,甚至出现厌学现象。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理应担当起“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铸造民族复兴之魂”的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领略祖国山川之美、民俗之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在语文教学中,语文老师完全可以因地制宜,不拘泥于应试教育的窠臼,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立足语文课堂,弘扬传统文化。
课堂上了解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发现机会,适时给学生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深入挖掘教材文本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从而受到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国学经典尤其是古诗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用心欣赏品味。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俗文学、时尚杂志、流行音乐、影视广告、网络信息、流行语等大众文化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及电子传媒业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大众文化追求消费时代的休闲与享乐,回避严肃与崇高,从而大大削弱了学生阅读经典文本的兴趣。现在,青少年学生是大众文化的主要消费群体之一,大众文化实际上已成为学生自我选择的“第二课堂”:唱流行歌曲、看时尚杂志、追星、说流行语、上网聊天玩游戏、哈韩或哈日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要处理好大众文化与传统经典的关系。对于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我们要有一个开放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课堂上,语文教师既要从大众文化来导入语文文本,又要用经典文本来提升大众文化,以提高学生审美趣味。在古诗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譬如,在教学实践中,有教师以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来引导学生鉴赏曹禺剧作《雷雨》,探讨二者在内容及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以《涛声依旧》、《但愿人长久》、《别亦难》等流行歌曲来导入对古典诗词《枫桥夜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解读,还可以通过二者的对比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特点的了解。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以大众文化来消除经典文本的历史之隔,引导学生品味国学经典的精髓和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聚的文化价值。这种尝试无疑是理性而可行的。
写字中弘扬传统文化由于电脑普及和写字教育的重视不足,学生汉字书写正在退化,国人的文字素质正在衰落。加强写字教育,强化汉字的规范书写,既是现实社会的要求,也是对汉字的敬仰,对民族文化的弘扬与传承。重塑汉字书写形象,还汉字书写以美学灵魂,不仅仅是少数书法家和爱好者的责任,也是广大语文教师和每一位国人的责任。我们语文教师更应该重视在写字中弘扬传统文化。在写字教学中,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由“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不仅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导学生欣赏和临摹书法作品的过程中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汉字不仅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让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变化,认识到学写字、写好字是弘扬祖国文化传统,感受到汉字的文化魅力,就会更加热爱祖国的文化。
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 《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这要求语文教师要重视阅读课。要充分利用好阅读课这个阵地,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体,用心灵体验文本,从而发现美和欣赏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使其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语文教师传承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就是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精髓就在中华经典文学艺术中,从先秦散文、《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先人的思想观念、朝代的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变化、风俗文化的发展融合都浓缩积淀其中。所以语文教师要立足语文教学,立足于大量阅读,弘扬传统文化。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重视阅读课,要引导学生重视对中华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当然,新编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是经典篇目,语言优美,意境悠远,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无不洋溢着自然美、人情美、人性美,充满着生活气息,泛发着人文色彩,但这还远远不够。阅读课中,老师要将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做一些适当的拓展和延伸。在教学中,要通过
诵读积累、课堂点拔、系列讲座、节日熏陶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传统文化。譬如,语文教师可利用开展校本课程的时机,开展学习传统文化的系列讲座:“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成语趣谈”“中国古代文学典故”“中国的隐士文化”“《红楼梦》中的经典对联”等等;再如中国传统节日众多,古代许多诗词歌赋反映了我国传统节日的来历、风俗和有关情景。在语文综合性阅读学习中,可以端午、重阳、中秋、元宵等传统节日为契机,适时向学生介绍有关诗词,吟咏背诵,摘抄积累,借以了解中国的民俗节日文化,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潜移默化的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活动中体会传统文化 大语文教育观认为: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为了使学生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还应该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将语文学习引向生活,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一是开展古诗文诵读比赛;二是进行古诗文书画作品展览;三是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文化知识能力大赛活动;四是搜集并讲述文化名人故事,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比赛;五是开展古诗文名篇佳句天空默写比赛。一次“诗词诵读”,可能是学生一次快乐的心灵体验;一次“比赛活动”,可能是学生一个激*创作的瞬间。通过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语文素养,既避免了死板空洞的说教和知识灌输,又增添了学习趣味和文化体验,无疑是一举两得。 习**总书记说:“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历来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文化母体。我们应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好我们的精神家园。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坚守一个理念:
立足语文课堂,研读古典文学;反思传统文化,建设现代文明。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立足语文课堂,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原载于《新班主任》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