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麻城精神” 推进科学发展 ·湖北麻城 陈昌学 记得西方某一位哲人说过:“人不是单靠吃米而活着的”。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此,一个地区也是如此。近年来,“
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的“武汉精神”被各大报刊电台和网络热议,已成为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复兴大武汉的响亮口号和强大精神动力。而革命老区红安所倡导的“
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也为红安发展县域经济,追求跨越发展注入了文化内涵,提供了精神引领。那么,我们麻城的“城市精神”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富有开拓性和挑战性的话题,值得我们每一个麻城人去思索、去探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要发展,文化是根本。文化是城市的发动机。文化愈深厚,动力愈充足,发展愈持久。如果说城市的经济发展是“形”,那么文化内涵才是“神”。打造文化软实力,才能抢占城市发展的制高点。而城市贵在特色,重在精神。一座城市如果缺少个性和特色,没有自己的精神,就会丧失吸引力,也就没有了生命力。发掘城市独特的文化个性,塑造城市独特的精神,已成为每一个优秀城市发展的成功经验。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旗帜,是城市先进文化的体现,代表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彰显着城市的特色风貌、引领着城市的未来发展,是广大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城市精神”不仅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标志,也是一个城市个性、城市特色和城市魅力的集中体现。我们必须发掘出我们自己的“麻城精神”!麻城位于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麻城作为一个革命老区,有版图面积3747平方公里,人口120多万,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是大别山试验区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发展较快的县市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开放开发步伐的加快,麻城的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快速扩张,旅游后发快进,文化蓬勃发展,民生显著改善,实力大幅增强。尤其是大别山电厂并网发电,沪汉蓉快速铁路和大广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使麻城的发展如虎添翼。为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麻城市委、市政府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提出了“
坚持五城同建,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大别山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麻城的科学发展,我们更有必要发动群众、扩大宣传,弘扬麻城文化,发掘我们自己的“麻城精神”,以凝集人心,振奋精神,为麻城的跨越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那么,麻城的城市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提炼麻城的城市精神应立足于麻城的地域文化,植根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未来;要充分体现麻城的人文精神、时代特征、发展定位和城市特色。这就需要从麻城的地域特色、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当中去挖掘、去总结、去提炼。它需要120万麻城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群策群力。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麻城市开展了向市内外广泛征集“麻城精神”表述语的活动。
为了提升麻城城市形象和品位,丰富城市人文内涵,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增强全市人民对麻城历史和现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麻城人民加快五城同建,建设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的热情,麻城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于2014年2月开始,通过麻城电视台、麻城信息港、麻城政务网等新闻媒介发布了《关于开展“麻城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的公告》。自去年以来,“麻城精神”表述语征集活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是麻城在外创业的广大青年踊跃参加,积极建言献策。这项活动也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重视。市领导还召开会议,专门听取各方意见,督促相关单位认真开展好这次活动。2015年1月,通过组织专家和各方代表,从2800余条麻城精神表述语中,初步评选出了11条有代表性的“麻城精神”表述语。再经过网络公示,社会投票,最终评选出了6条优秀表述语。最后,经市委研究正式确定“
忠勇孝善 创新奋进”为麻城精神表述语。至此,革命老区麻城终于有了自己的城市精神。立足于麻城的红色文化、移*文化、耕读文化和民俗文化,倘若从时间、空间、人物三个维度去把握和分析,“
忠勇孝善,创新奋进” 这8个字恰恰能集中的表现出麻城的城市精神,是对麻城传统历史和现代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麻城人个性品格和精神特质的高度提炼。
忠勇体现了麻城的历史精神、人格精神。
从历史上看,麻城已有1400多年历史,其历史悠久,人文厚重。在过去,麻城人有“三会”:会种田、会读书、会打仗。麻城人自古传承着勤劳朴实、忠诚坚毅、勇于斗争等优良秉性,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麻城人的精神特质。在古代,麻城属黄国,强楚伐黄,黄人宁死不降,这种英勇无畏、忠贞爱国的浩然正气滋养着一代代麻城人。到了近代,麻城是革命老区,“黄麻起义”策源地之一,也是鄂豫皖红军之源,有着光辉的革命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黄麻起义”可以说是麻城人对忠勇精神作出的最为壮烈庄严的行动诠释。时至今日,红色文化、老区精神依然传承不息,今天已成为我们建设新麻城的宝贵财富。从革命战争年代驰骋疆场的王树声、陈再道、许世友等44位共和国将军,到今天叱咤市场的丁周炎、宁大勇、叶秀荣等一批民营企业家,
再到面对歹徒、挺身而出的英雄民警王世臣,时代表现形式不同,但其内在人文精神一脉相承。忠贞勇毅、不屈不挠的老区精神已成为今天麻城人民创新创业、追求幸福的强大精神动力。朴实、忠诚、勇敢、坚毅,可以说是麻城人几千年积淀下来的性格传统。
孝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是华夏子孙最基本的人伦规范,也是麻城人人文精神、道德精神的集中体现。“百善孝为先”。麻城孝善文化薪火相传,孝行善举层出不穷。
从人物上看,麻城是千年古城,文脉恒昌,英才辈出,孝子善女比比皆是。在古代,麻城属蛮荒之地,先民们世代农耕,生活艰苦;但受“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都崇尚读书,希望通过读书来改变家族的命运,以孝敬父母、光宗耀祖,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到明代,麻城崇文重教之风盛行,著书讲学之士不断,曾一度成为明代中晚期进步思想的中心。当时有辅仁﹑明德﹑万松、芝佛等12大书院,李贽﹑冯梦龙﹑“公安三袁”等文化名人竞相来此著书讲学;麻城有136位进士入朝,10余位名臣载入《明史》。麻城秀丽的山川造就了邹来学、刘天和、李长庚、梅国桢、梅之焕、耿定向、刘侗、女诗人毛钰等众多杰出人物。从某种意义上说,崇文厚德、弘孝扬善是麻城人的优良传统。历史上,麻城还是明清两代“湖广填四川”的移*圣地。“湖广填四川,麻城占一半”。当时10万麻城乡亲前赴后继、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西迁巴蜀建功立业。“
麻乡约”成为了当时传递巴蜀与湖广两地乡情和孝行善举的桥梁和纽带。受移*文化、孝善文化的影响,今天麻城人弘扬这种筚路蓝缕、敢闯天下的移*精神,外出打工创业。如今,有26万多麻城人外出务工经商,有千余名“麻城海员”漂洋过海;还有一大批麻城籍成功人士回乡创业,为麻城的经济腾飞贡献力量。总之,从孝子将军许世友三跪拜母到2010年“感动湖北”候选人魏霞、“感动湖北”十大人物程龙富;从全国优秀农村电影放映员丁颂扬,2013年“感动黄冈”十大人物小姑娘曹慧,到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杨仕福,这些英模人物可以说都是麻城人“孝善精神“的集中体现。
创新奋进体现了一种民族精神,一种进取精神、时代精神。创新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实现进步的灵魂,也是麻城人的精神因子。奋进是一种自强不息,努力向上的精神力量,是一种不畏困难、顽强拼搏的坚强意志。它表现为求真务实,不墨守成规;勇于探索,不固步自封;发愤图强,不得过且过。
从空间上看,麻城地处大别山中段南麓,鄂豫皖三省交界处,大部分是山地、丘陵地带;麻城的个性和精神自然离不开这座山的个性和精神。它既有大山的朴实厚重、勤劳守信,又有奋进图强、勇于创新的一面。麻城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渔米之乡的富庶以及人口的流动,赋予了麻城人与生俱来的热情好客、兼收并蓄﹑讲义气﹑不排外的胸襟,这种胸襟能够并进一步升华为一种开放包容、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和人文环境。正是由于有这种开放包容的胸襟,麻城才看到了自身发展的不足,才有了创新图强、奋发有为的动力。麻城自1986年建市以来,始终牢记邓小平同志“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淳淳教导,践行科学发展观,充分调研市情,依托自身优势,不等不靠,在开拓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改革开放以来,麻城的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快速扩张,旅游后发快进,文化蓬勃发展,民生显著改善,实力大幅增强。开发西城新区,打造“两河四岸”,昔日的贫瘠之地变成了高楼林立、设施完善的城市新区。如今,一座占地88公顷,总投资约5亿元的湖广移*文化公园即将完工。这座兼具麻城历史文化展示与移*文化传承两大功能的特色公园将成为“川渝老家、市民乐园、
文化窗口和城市客厅”。可以说,这些都是弘扬“麻城精神”,追求科学发展的生动诠释。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近年来,麻城用好用活国家政策,大胆吸收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成果,并结合自身实际,追求思想观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紧紧围绕“建设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的战略构想,主动适应新常态,大胆谋划新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了城乡面貌大变样,人民生活大改善,全市社会经济大发展。总之,“
忠勇孝善,创新奋进”的麻城精神,是麻城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麻城版”。它对推进麻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塑造麻城城市形象,提升麻城市民素质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积极意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麻城人民正在利用自己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优美的山水自然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抢抓机遇,打造特色,创建城市品牌,张扬城市个性,坚持‘五城同建’,推进跨越发展,积极促进麻城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把麻城建设成为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的文化名城﹑旅游名城﹑特产名城和经济强市。如今,麻城“杜鹃花城”的城市品牌已经树立,“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的城市名片叫响全国,我们迫切需要将麻城的城市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让它成为凝集人气,振奋精神,聚集力量的强大动力,以促进麻城的进一步开放开发发展。面对经济新常态,把握新机遇,开辟新路径,我们需要弘扬“麻城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实现麻城在大别山地区绿色崛起的新突破。城市精神是凝聚人心,展示城市形象和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那么,怎样弘扬“麻城精神”呢?笔者认为,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努力做到“
四个结合”,坚决避免“
三个错误倾向”。
一、弘扬“麻城精神”要与麻城青少年的早期教育结合起来,要遵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原则,坚决避免“被动的、填鸭式的”灌输教育。我们应该在全市中小学校进行麻城人文历史的学习教育。要结合麻城实际,加强校本教研,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家乡,热爱麻城,激起他们的家乡自豪感。各学校可以通过校本培训、学习讨论、组织征文、主题报告、演讲比赛、文艺晚会、举办宣传栏、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弘扬“麻城精神”,让青少年明确其内涵,自觉践行麻城精神,使“麻城精神”入脑入心化行。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从行为习惯抓起,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文明形象,摒弃陈规陋习,多方联动,才富有成效。
二、“麻城精神”的弘扬要与法律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要从法治保障抓起,坚决避免“虎头蛇尾”的形***和搞形象工程。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麻城精神”的弘扬要与法治建设结合起来。“麻城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思想教育、市民素质提高、法治建设等多方面做出不懈的、长久的努力。精神的树立是比较难的,不仅需要道德的感化和典型的感召,还需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更需要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与保障。如果我们的制度缺位,法律惩治不严,那么“麻城精神”的培育就没有一个好的环境,很容易陷于昙花一现。我们可以通过制定《麻城文明市民公约》等制度来保证它的顺利实施。
三、“麻城精神”的培育和弘扬要与市民道德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决避免“空洞的、概念化”的说教。我们可以把弘扬“麻城精神”与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有机结合起来,从全市文明习惯与道德风尚的形成抓起,注重日常生活习惯和细节,做到教育有针对性,宣传有目的性、活动有操作性,力戒空洞的说教,做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目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们有些麻城人的思想深处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形势、合乎时宜的思想障碍。我们麻城还存在着一些不文明的现象,如狗子满街跑,深夜放鞭炮;班车乱涨价,的士不打表;乱停又乱放,垃圾随地抛;摩托不戴帽,行人不守道;网吧误少年,婚礼公公闹;攀比爱面子,吃喝消费高。我们可以通过开展思想大讨论、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好典型、惩治坏习惯等方式,宣扬“五讲四美”,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以促进“麻城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去年,麻城市启动了首届
“十孝百善”美德麻城系列评选活动" target="_blank">评选活动。这次活动深入挖掘了身边的平民英雄,表彰了群众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孝善”典型,弘扬了麻城“孝善”文化,创新了市民道德教育方式,取到了很好的效果。我们应该形成长效机制,将这项活动常态化。四、要将“麻城精神”的弘扬贯穿于“绿色麻城”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去年是“文化麻城”建设年,今年是“绿色麻城”建设年。“绿色麻城”建设是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促进麻城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建设绿色麻城,不是简单的植树造林,而是科技水平的提升、市民素质的提高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忠勇孝善,创新奋进”的麻城城市精神,是麻城人精神特质的高度凝练。我们要找到弘扬“麻城精神”与“绿色麻城”建设的有机结合点,以活动为载体,扩大宣传,加强教育,将“麻城精神”的弘扬贯穿于“绿色麻城”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党员干部应率先垂范,作自觉践行“麻城精神”的先锋和表率。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媒体对“麻城精神”进行全方位的宣传,以
营造良好氛围,凝聚
正能量;另一方面,还要充分挖掘各行各业践行“麻城精神”的典型事迹和人物,尤其是要表彰基层那些爱绿、护绿、增绿以及艰苦创业、为“绿色麻城”建设做出贡献的普通劳动者,利用多种媒体宣扬推介,树立身边的榜样,
传递正能量。当前,麻城发展进入改革攻坚期、发展转型期、振兴加速期“三期合一”的新时期,面临着“从严治党新高度、作风建设新征程,经济发展新常态、改革攻坚新战役”的新形势。为了
搞好“绿色麻城”建设,努力弘扬“麻城精神”,就必须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认真开展好“麻城精神”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进企业、进农村“六进”活动,让“麻城精神”入脑入心,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破除落后的传统观念和守旧思想,用市场的办法来谋发展、破难题,不做井底之蛙,不坐井观天,不得过且过,将麻城精神转化为开拓创新的胆量和气魄,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风尚,就一定能助推麻城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作者简介】:陈昌学:男,1977年生,湖北麻城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教师,湖北教育学会会员,黄冈市作协会员。现供职于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业余爱好摄影、文学、新闻写作,系“红袖添香”网签约写手。有200余篇论文及文学作品在《中国教师报》、《天津文学》、《湖北教育》、《语文导报》、《大家教育周刊》、《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冈师院报》、《杜鹃》杂志、《大别山文学》、《麻城报》及《初中生天地》、《黄冈周刊》、《黄冈教育科研》、《创业麻城》《品读麻城》等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有部分作品散见于共产党员网、光明网、荆楚网、湖北教育新闻网、儒家经济文化网、黄冈教育网、黄冈新视窗、麻城信息港等官方网站。也有多篇时政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级评比中获奖或结集发表。 通联:湖北麻城市思源实验学校 陈昌学邮编:438300E-mail:13597602939@163.com微信号:ccx998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