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投稿,上万维,轻松学术交流

严正声明

本站非期刊官网,非中介代理,
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
举报微信:13140028228 冯老师

态度公正、信息求实、投稿自助、使用免费
中外交流研究(中英文)(原:中外交流)(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CN中文 - 双月刊
  • 中外交流研究(中英文)(原:中外交流)(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 复合影响因子:0
  • 省级普刊
  • 知网,维普
  •  
  投稿方式:Email投稿
  • 栏目频次
  • 一作占比
  • 单位占比
  • 热词
暂无栏目信息.
暂无一作信息.
暂无单位信息.
暂无关键词信息.
  • 更多

    期刊简介

  • 《中外交流研究》(双月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该刊坚持“守正创新、融通中外”的办刊方针,旨在搭建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努力推动中外交流事业的进步。主要栏目:“区域国别研究”“中外交流理论与实践”“国际传播与中外译介研究”“当代中国研究”等。

  • 基本信息

  • 期刊名称:中外交流研究(中英文)(原:中外交流)(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 主管单位:重庆市教育委员会
  • 主办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
  • 国内刊号:CN 50-1236/G0
  • 国际刊号:ISSN 2097-6178
  • 出刊日期:
    期刊定价:
  • 邮发代码:
  • 所在省区:重庆
    邮政编码:
  • 联系地址:

  • 投稿信息

  • 学科分类:文化
    版面费用:不收版面费
  • 字数要求:10000左右
    查重要求:-
  • 复合因子:0
    综合因子:0
  • 审  稿 费:
    稿费:待核实
  • 本刊可发:
  • 特殊属性:

  • 联系方式

  • 投稿网址:
  • 官网网址:https://iccs.sisu.edu.cn/
  • 电话传真:023-65082313(202503期)
  • 电子邮箱:zwjlyj@sisu.edu.cn (202503期)
  • 微信公众号:中外交流研究&当代中国研究院

审稿时间:暂无参考数据,审稿时间不确定!

投稿难度:网友分享,仅供参考

见刊周期:-

温馨提示以上只是参考信息,实际情况会根据投稿主题、稿件质量和数量、审稿流程有所差异。想获得更准确信息请联系期刊的编辑部进行咨询。

欢迎点评!让信息更透明,使投稿更轻松!
    • 审稿时间:
      是否录用:
    • 见刊周期:
      查重要求:
    • 有无课题:
      有无回复:
    • 我的学历:
      我的职称:
    • 审稿费用:
      版面费用:
    • 稿       费:
      稿件字数:
    • 投稿难度:
    • 该刊可发:
    • 投稿主题:
匿名: 验证码: 点击切换验证码
    • 1、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2、刊内网址(202503期):

      https://iccs.sisu.edu.cn/

      3、刊内电话:023-65082313

      4、刊内邮箱:zwjlyj@sisu.edu.cn

      5、出刊日期:双月刊,逢双月出版。

      6、刊内微信公众号:中外交流研究&当代中国研究院

      7、刊内信息:不收取版面费或审稿费。

      2025年8月19日星期二

      《中外交流研究》编辑部法律声明

      【2025年03期信息】

      《中外交流研究》(双月刊)创刊于2025年1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期刊编辑部从未授权任何第三方个人、机构或其他网站进行投稿、审稿或收取稿件事宜。投稿邮箱、联系电话等请见纸质期刊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网站、微信公众号。敬请作者务必核实投稿渠道,通过官方邮箱投稿。

      本刊不收取版面费或审稿费,任何收费行为均与本刊无关,切勿轻信搜索引擎提供的非法信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学术和经济损失。如有侵犯本刊权益的行为,编辑部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如发现有冒充本刊的违法行为,请向有关监管部门举报,也可拨打本刊编辑部投诉电话:023-65082313。

      《中外交流研究》投稿启示

      【2025年03期信息】

      《中外交流研究》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四川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双盲审学术性期刊(双月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50-1236/G0,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7-6178。本刊坚持“守正创新、融通中外”的办刊方针,旨在搭建开放包容的学术交流平台,努力推动中外交流事业的进步。期刊设置“区域国别研究”“中外交流理论与实践”“国际传播与中外译介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国外汉学与汉学家研究”等主要栏目。热诚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赐稿。

      一、投稿方式

      投稿时,请将符合期刊体例的word版稿件发送至编辑部唯一邮箱:zwjlyj@sisu.edu.cn。稿件将严格按照学术规范流程进行审核,择优录用。

      二、稿件要求

      稿件须文通字顺、行文规范,逻辑清晰、论证缜密、结论明确。来稿正文字数10000字左右,应包含以下信息:中英文标题、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正文,参考文献等。稿件应注重学术规范,严禁剽窃、抄袭,反对一稿多投,如有基金项目,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编号。

      三、来稿格式

      见相关要求。

      四、其他

      1.本刊力求高效处理稿件,一般不超过3个月,逾期可另投他刊。

      2.来稿一经发表即赠当期本刊两册。

      3.本刊已加入维普、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因此,凡向本刊投稿的稿件均视为同意其论文发表后可供国内外文摘刊物及数据库收录、转载并网上发行,其著作权中的财产权(含各种介质、媒体及各种语言、形式)即让与本刊,本刊拥有对该论文的汇编、翻译和信息网络传播等权利。作者如不同意此约定,请来稿时注明。

      4.由于本刊涉及语言较多,且编辑部人手有限,无法对原文中外语表述、文献、数据、引用、重复率等进行核对,作者需“文责自负”,相关错误和问题与本编辑部无关。

      《中外交流研究》编辑部

      《中外交流研究》稿件格式

      【2025年03期信息】

      一、摘要、关键词、作者简介

      1. 标题,中文三号黑体居中;摘要,200 字左右,中文五号仿宋,行距:1. 5 倍;

      2. 关键词 3-5 个;

      3. 请另附基金项目名称、编号和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工作单位及部门、职称、学历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电子邮箱及电话号码,如为外籍学者需注明国别)。 如:

      基金项目:2021 年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进课堂为主要抓手,打造外语类院校特色课程思政”(2021010026)和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重大项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球传播研究”(2023TBWT-ZD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XX,男,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区域国别研究。

      4. 参考文献;附录(如果有);

      5. 英文标题(三号 Times New Roman),英文摘要、关键词(五号 Times New Roman,行距:1. 5 倍),请另附页。

      二、各级标题

      1. 一级标题:编号采用一、二、三 ……,字体采用小三宋体加粗(居中);

      2. 二级标题:编号采用(一)、(二)、(三)……,字体采用四号宋体加粗(左对齐空两格);

      3. 三级标题:编号采用 1、2、3 ……,字体采用小四号宋体加粗(左对齐空两格);

      4. 标题层次一般不超过三级。

      三、正文

      1. 中文用五号宋体(1. 5 倍行距),英文用五号 Times New Roman 字体;

      2. 用字规范、标点清晰、标题层次分明;

      3. 对于译文中关键的专有名词,在其首次出现时,应在括号内加注外文;

      4. 表格要求:

      (1)表格可采用全线表或三线表,在正文中用括号标注,如“见表 1”,并在相应位置插入表格。 表号、表名放在表格上方正中,单位在表右上方,表号用阿拉伯数字,如“表 1、表 2”;

      (2)表格中要注明“项目”(例如,数据的名称、时间),表格数据用五号宋体字(或 Times New Roman 字体);

      (3)资料来源要标明“ 作者、资料来源名称、时间”,用小五号宋体,置于表格下方,表内不出现引文标注;

      (4)表与上、下正文之间应各空一行。

      5. 图片要求:

      (1)图片单独打包。 jpg 格式或 BMP 格式不低于 300KB;字线图尽量提供 PS 或者其他矢量图;引用地图须遵守国家有关地图管理规定,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图的,须用自然资源部网站提供的标准地图,并标注审图号。 不能引用未经审核,特别是来源于境外网站登载的地图;

      (2)在正文中用括号标注图号,图号用阿拉伯数字,如“见图 1”,并在相应位置插入样图。 图片需要附图片说明、图片版权或图片来源。 图号、图名放图片下方居中。 不使用无版权的网络图片。

      四、文内引用文献和文未参考文献格式

      1. 文内夹注

      论文和述评中的引文和所依据的文献,以夹注的形式随文在括号内注明作者姓名、出版年和引文页码,例如:(王佐良,1982:36)。 如引用多项,则按照出版年顺序排列。 文献作者如果是两个人及两人以上,就出现第一个作者名,中文的格式中后面的作者用“等”表示,如(刘润清等,2000:145);英文格式中后面的作者用“et al. ”表示,如(Coulmas et al. , 2010: 211)。

      正文中的英文名一律用中文,第一次出现时用全名,中文在前,英文名用括号放中文名后,文后提到时用姓即可,如:

      弗洛里安 · 库 马 斯 ( Florian Coulmas) ( 1979) 在 《 会 话 套 语 的 社 会 语 言 学》 ( On the Sociolinguistic Relevance of Routine Formulae)中提出了“会话套语” (routine formulae) ……库马斯(1985 / 1995) 强调了情境的作用,但并非指向标准情境,且没有关照话语本身的独立性。

      凡实引之处请标注页码,如:提供一个“足够清晰、准确、丰富的批判性思维界定”(Facione,1990: 6)。

      2. 文末参考文献格式

      所列文献必须与正文中的夹注一致。 如果正文中没有夹注,参考文献中不得列出,并请减少虚引中的文献,如:

      批判性思维的定义对我国外语教育领域的影响尤为深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已在外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祝朝伟,2023;胡安江,2022;董洪川,2019)。

      中外文参考文献分别排列,外文在前,中文在后。 参考文献类型以字母标识升序排列。 论文和专著标题首字母实词均大写(注意书名和刊物名用斜体)。 多个作者的,最后一个作者请用 & 连接,英文作者后面

      的顺序是名+姓,如:Van

      Leeuwen, T. & R. Wodak. 1999. Legitimizing Immigration Control: A

      Discourse Historical Analysis [J]. Discourse Studies (1): 83-118.

      (1)期刊:

      作者名(姓前名后,列前 2 名,后加等). 出版年. 文献名[J]. 刊名(期): 起止页码。 如:

      D 8 1 3 08C32browska, E. 2016. Cognitive Linguistics’ Seven Deadly Sins [J]. Cognitive Linguistics (4):479-491.

      王寅. 2014. 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J]. 外国语文(6):61-67.

      (2)书籍:

      作者名. 出版年. 书名[M]. 版本(第一版不写). 出版地:出版者. 如:

      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王寅. 2020. 体认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3)电子文献:

      著者. 年份. 题目[EB / OL]. (上网日期年-月-日)[查询的年-月-日]. 网址. 如:

      Gong,

      Z. & Hui, J. 2017. Situation-Bound Utterances and Formulaic

      Competence: The Case of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 EB / OL]. (2020-02-12) [2023-01-12]. https:∥www. degruyter.com / document / doi / 10. 1515 / cjal-2017-0016 / html.

      (4)会议论文集:

      作者名. 出版年份. 引文题目. 论文集编者名[ C]∥编者名. 论文集名. 出版地( 会址):出版者,起止页码. 如:

      张三. 2022. 论……[C]∥李四. ……论文集. 成都:……社,22-24.

      (5)编著析出文献:

      作者名. 出版年份. 析出文献题目[G]∥编者名. 编著名. 出版地,出版社,起止页码. 如:

      Wodak, R. 2017. “ Strangers in Europe ”: A Discourse-Historical Approach to the Legitimation of Immigration Control [ G] ∥S.

      Zhao. Advancing Multimodal and Critical Discourse Studies: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spired by Theo Van Leeuwen’s Social

      Semiotics. New York: Routledge, 31-49.

      (6)学位论文:

      作者名. 年份. 题目[D]. 保存地点:保存单位. 如:

      张三. 2020. 论……[D]. 北京:……大学.

      (7)报纸:

      主要责任者. 出版年份. 文献题名[N]. 报纸名,日期,版次.

      张三. 2022. ……[N]. ……报,09-22,第 X 版.


    验证码: 点击切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