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投稿,上万维,轻松学术交流

严正声明

本站非期刊官网,非中介代理,
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
举报微信:13140028228 冯老师

态度公正、信息求实、投稿自助、使用免费
您的位置:学术资讯 » 正文
  • 阅读: 2022/10/8 16:55:49

    一个国家的改变

    思想远比金钱要更重要

    文:Philosophers Mail 编:R先生

    韦伯一生基本默默无闻,但其后他的名声呈几何级数增长:他开创了一些重要思想,对理解资本主义的运作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他认为新教使得资本主义得以发生。

    与卡尔·马克思截然不同的是,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科技创造了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系统。

    而韦伯提出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是一组理念在事实上创造了资本主义,推动了新生的科技和经济发展。

    韦伯虽生性谨慎,但却出乎意料地给出了许多如何改变事物的理念。

    他提醒我们要改变国家,思想可能远比工具和金钱更重要。

    ▌家庭与成长塑造了一个“默默无闻”的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

    马克斯·韦伯可能是能向我们最好地解释被称作资本主义的经济系统的三大哲学家之一(另外两位是卡尔·马克思和亚当·斯密)。

    韦伯1864421日出生于德国埃尔福特,在成长过程中他目睹祖国被工业革命带来的剧变所震撼。城市规模爆炸性增长,公司大量成立,新的管理精英逐渐取代旧的贵族阶层。

    韦伯的父亲在政商两界左右逢源,在新时代变得很富有 ,留给儿子的财产足够他当独立作家。他的母亲性格内向素净,大部分时间呆在家里,身体力行基督教极为虔诚节欲的生活。

    韦伯年轻时学业很成功,但当他三十几岁时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因为父亲对待母亲的方式问题和他大吵一架。

    结果父亲第二天就去世了,儿子觉得是自己过失杀了他。这导致韦伯严重抑郁和焦虑。

    他不得不放弃大学的工作,接下来两年都闷在沙发里。

    ▲马克斯·韦伯与妻子

    不幸的是,他妻子玛丽安娜和他母亲很像。这段婚姻缺少欢爱,两人神经质般争吵不休。

    直到韦伯和19岁学生爱尔赛·凡·李希特霍芬发生了一段让他解脱的恋情,他在智识上才好转, 爱尔赛在性方面很超前,她的妹妹弗里达和她性情类似,嫁给了小说家大卫·赫伯特·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作者—译者注)。

    马克斯·韦伯的生活是和他同时代的弗洛伊德生来要致力于研究的那种。

    ▌资本主义为何存在?

    我们感觉资本主义很正常或是注定会发生,其实不然。从历史上看,它只不过近期才出现,且只成功地扎根于有限的几个国家。

    大家普遍认为资本主义是科技发展的结果(特别是蒸汽机的发明)。

    ▲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特

    但韦伯提出资本主义的产生源于一套思想,特别是宗教思想,而非科学发现。

    宗教使得资本主义得以发生。不是任何宗教,而是兴盛于北欧的一个特别的、非天主教的宗教,资本主义曾经在北欧特别有活力,现在依然如此。

    资本主义是由新教,具体来说加尔文教派创建,这是由日内瓦的约翰?加尔文和他在英格兰的追随者——清教徒们发扬光大的教派。

    在他1905年出版的大作《新教徒伦理学和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列举了他认为基督新教对资本主义如此重要的几个原因:

    ◎新教每时每刻让你有负罪感

    韦伯认为天主教相对更轻松。误入歧途的天主教徒可以定期忏悔,通过神父洗清罪过,恢复上帝眼里的好名声。

    但新教没有涤罪一说,因为只有上帝才能宽恕罪过,而他在审判日之前不会表明心意。

    韦伯称,这使得新教徒的焦虑大大增加,终身都有负罪感,要在严厉的、无所不知却沉默不语的上帝面前展现他们的美德。

    ▲迈克尔·哈内克电影《白丝带》剧照

    ◎上帝赞赏勤奋工作

    在韦伯看来,新教徒因有负罪感从而执着于勤奋工作。

    亚当的罪过只有通过不停的劳作来去除。天主教旧贵族喜欢的休闲、放松和狩猎都要遭天谴。自然而然的,新教的节日和休息日少了很多。

    上帝不喜欢休闲时光。赚来的钱不能挥霍于及时行乐,而永远只能用于投资明天。

    ◎所有的工作都是神圣的

    天主教徒把神圣工作的概念局限于神职工作。

    但新教徒宣称任何工作都应以上帝的名义去做,哪怕是面包师傅或账房先生。这给所有职业以道德力量和热忱。

    工作不只是为了生存,它是向上帝展示美德的宗教使命,职员应该和修道士一样严肃虔诚地对待办公室工作。

    ▲格兰特·伍德《美国哥特式》

    ◎社会比家庭更重要

    在天主教国家,家庭曾经是(现在大多还是)最重要的。

    大家为亲戚找工作,帮助懒惰的叔叔、没太多内疚地假公济私。

    但是新教徒看待家庭没那么仁善。家庭可能成为自私自利动机的避难所,与耶稣所说基督徒应当与全体信徒的大家庭而不是自己的小家庭同休戚与共的指令相背。

    对早期新教徒来说,人应无私地奉献于社会公共领域,每个人都应被公平而有尊严地对待。

    为小家舍大家简直罪大恶极,应该摒弃狭隘自私和小家观念。

    ◎并没有什么奇迹

    新教徒不去理睬神迹。上帝不是每天在幕后盯着,随时扳动扳手。祈祷不见得马上就有回应。天意显现没那么奇幻天真。

    韦伯称之为"世界的祛魅"

    相反,新教徒的哲学把人的行动作为重心:日常世界被事实、理性和可发现的科学法则主导。

    因此,飞黄腾达并非天注定,也不能靠恳求祈祷得来,它只能是常年缜密思考、诚实行动、勤勉且明智工作的结果。

    韦伯认为,这五个因素在一起成为资本主义建立起来的核心催化剂。

    ▲卡尔·马克思

    他的见解与卡尔·马克思截然不同,韦伯和马克思之间的争论围绕着宗教的作用展开。

    马克思认为宗教是“大众鸦片”,导致人们被动接受资本主义的恐怖一面。但韦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宗教事实上是资本主义的肇因和最重要的支持者。

    人们不是因为宗教而容忍资本主义,而是因为宗教成为资本主义者。

    ▌怎样发展各国的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在35个国家发展得不错,在韦伯最先观察的德国可能发展得最好。但在其余161个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得可以说根本不行。

    这让人困惑苦恼。富有国家每年有数十亿美元救助资金转移至穷国,用在疟疾药物、太阳能面板、水利系统和妇女教育上。

    但韦伯式的剖析告诉我们这些物质上的介入根本没用,因为其实从一开始它就不是个物质上的问题,我们应该从思想层面着手解决。

    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该带给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不是资金和技术,而是思想。

    韦伯的分析认为,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不成功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焦虑和负罪感,他们过于相信神迹,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无柴烧。

    他们的成员安于假公济私,爱家甚于爱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行长克里斯蒂娜·拉加德参加“非洲崛起?建设未来”高级会议时访问莫桑比

    韦伯认为要成为成功的资本主义国家不见得只能转信新教,新教不过是带来了最先实现资本主义的思想,现在这些思想在宗教意识形态之外能够存续下去。

    换做今天,韦伯会劝告资本主义传播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宗教对应的“文化”上。一个国家对生活的态度、希望和理解决定经济繁荣与否。

    因此改革经济之路不应通过物质资助,而应该通过文化上的援助。

    一个经济体决定性的问题不是通货膨胀率是多少,而是今晚电视上放什么节目。

    ▲一个古巴家庭在看肥皂剧

    ▌对资本主义发展毫无益处的两个宗教

    韦伯会告诉我们,因为这个不幸的国家心态错了,和莱茵德国相去甚远。他们家族观念强,相信神迹,不认为上帝要求他们做个诚实的工匠或理发师……

    韦伯的观点是,资本主义要在发展中国家生根,带去更高生产率和更多财富的优势,需要改变心态,逐渐形成类似加尔文主义升级版的观念。

    韦伯在两本著作里写到他认为对资本主义发展毫无益处的两个宗教——印度和中国的宗教,阐述他对全球发展的观点。

    对韦伯而言,印度教的种姓制度给每个人分配了一个无从逃脱的社会地位,以至让任何商业努力都无效。

    灵魂转世的轮回信仰也催生了直到来世事物才能转化的观点。

    同时,印度教对家族的意识形态减轻了个人责任的压力,鼓励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

    这些理念影响了经济;今天韦伯学派会说这就是为什么日内瓦和埃尔福特有众多很棒的公立医院,而在金奈和瓦拉纳西则屈指可数。

    ▲印度种姓制度

    韦伯也注意到中国类似的无益资本主义的因素。儒学让传统过于厚重,人无力反思做事的方法。

    对官僚体制的投入产生了一个静态社会,然而创业精神来自焦虑和希冀的有效融合。

    ▌我们怎样改变世界?

    韦伯写作的时代是革命的时代。他身边很多人都致力于改变事物: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国家主义者、分离主义者。

    他也想改变事物,但他相信应该先研究世界上的政治权力是如何运作的。

    他认为人类在历史上经历了三种不同的权力。最早期社会依靠他所称的“传统权威”运转。国王依赖传统信念和神学的吸引力提供其掌权的合法性,这种社会非常静态,极少允许主动行为。

    它们随后被“魅力领袖权威”的时代所取代,个人英雄,最有名的是拿破仑,凭借富有魅力的个性得以掌权,用激情和意志改变他身边一切事物。

    但韦伯坚称,俱往矣,我们已经进入了第三个名为“官僚权威”的时代,权力由大量错综复杂的官僚部门掌控,而老百姓对他们如何运作疑惑不解。

    ▲拿破仑·波拿巴

    公职人员在会议上和办公桌上究竟干些什么并不明了。

    官僚凭知识获得权力:只有他们知道事情怎么运转,局外人要好几年才能弄清楚(比如,购房政策和教育课程是如何组织的),大多数人直接放弃了。

    官僚的统治对那些想改变国家的人来说影响重大。常常有一种可以理解但实则被误导的愿望,即认为换掉领导人就万事大吉了,这个领导人被想象成大权独揽、决定一切。(例如奥巴马取代布什并没有带来一些人期待的变化;对这一点韦伯不会感到奇怪)

    韦伯清楚,今天重大的社会变革不能通过个人魅力来获得。感觉好像政治变革应该由激情演讲、愤怒的大游行、振奋人心的姿态,比如出版畅销革命书籍来实现。

    但韦伯对这些愿望持悲观态度,因为它们并没有顺应现代世界运作的真实情况。战胜官僚内部的权力只能靠知识和系统的组织。

    韦伯鼓励我们认识到变革的过程虽然复杂缓慢,但并非那么不可行。

    如果我们要改善事物,很可能不得不遵循看起来不那么戏剧化的步骤,通过仔细组织统计数据,耐心地向部长们陈诉情况、对委员听证会提供证词和仔细研究预算来实现。

    ▲马克斯·韦伯

    韦伯虽生性谨慎,但却出乎意料地给出了许多如何改变事物的理念。

    他告诉我们权力是如何运作的,提醒我们要改变国家,思想可能远比工具和金钱更重要。

    这是极其重要的观点。

    我们了解到,太多我们认为与客观的外部力量相关联的东西(我们因此觉得完全超出自己的控制),实际上取决于那些完全私密而更易变的东西的影响:我们头脑中的思想。

    韦伯是思想史上绕不开的里程碑,他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他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他的理论深刻影响着我们当下的世界,他标志着现代思想的成年。

    他看清了现代,真正理解现代社会运作的底层机制;他反思现代,指出现代性最深层的缺陷。

    直到他以“理性化”为核心,建立了一套现代化理论,才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解释了现代社会的来龙去脉和运转机制。

    若我们要对现代文明和所处的当下有更深刻的认识,便绕不过韦伯的理论与研究。

    ◎宗教的祛魅:他从宗教角度讲述东西方文化的差距,揭示了价值观或观念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源泉。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宗教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阶层与宗教理想间的关系、以及西方文明的独特特征,从而让我们更清晰的认识到所处的现代文明。

    而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上的研究开始于名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论文,并且继续在《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以及《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的社会学》、《古犹太教》里进行探索。

    而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找出东西方文化发展差距的主要原因。

    ◎对国家的重新定义:韦伯将国家定义为一个“拥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的实体,这个定义对西方现代政治学的发展影响极大,从而深刻影响了当下我们对国家的认识,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同时他提出了三种正式的政治支配和权威的形式:魅力型权威(家族和宗教)、传统权威(宗主、父权、封建制度)、以及法理型权威(现代的法律和国家、官僚)。并且认为魅力型权威的不稳定性必然导致其被迫转变为“常规的”权威形式,也就是传统或者官僚型支配。

    ◎经济史学:从经济学家的观点来看,韦伯代表的是德国的经济历史学派“最年轻的一代”,我们此刻的世界经济发展和我们的生活方式都与他的理论的息息相关。

    而他对于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的知名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经典的对照了宗教在经济发展上产生的影响。对于经济学的其它主要贡献还包括了他在方法学上的研究:他对于解释社会学的理论和反实证主义。

    因此,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用一句话赞扬韦伯:“历来登上学术舞台的角色中最有影响的一个。”

    同时他不是一个象牙塔中远离大众的学究,而是一位广泛介入公共生活,面向社会和现实,他是百年前德国最大的“公共知识分子”,他高尚的人格亦可带给我们力量,值得我们尊重。

    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韦伯写信给德军的指挥官鲁登道夫,要求他向协约国献上自己的头颅,来挽回德国的荣誉。还与这位指挥官见面后,唇枪舌战的辩论了好几个小时。

    不仅如此,他还常在报刊上发表政论文章,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亲身从军,参与建设和管理军队中的野战医院。在战后又加入德国的谈判使团,作为顾问参加了凡尔赛和会,还参与起草了一站之后德国的共和国宪法。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读懂马克斯·韦伯系列”。关于韦伯的著作值得我们反复来读,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他的思想体现了一个博大的智慧巨人。我们需要读韦伯的书,读韦伯的人格,读韦伯的思想。

    转自:“书斋里外”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浏览(407)
    点赞(0)
    收藏(0)

上一篇:刘瑜:这本书让我 豁然开朗

下一篇:“做学问,不怕笨,就怕你不笨” | 杨琥《清末民初的思想与人物》出版